汉中古城墙图片展
汉中筑城历史十分悠久,可追溯至纪元前的战国时期。据《史记·六国年表》载,秦历公二十六年前(公元前451),左庶长城“南郑”(治今汉台区)。这座两千多年前秦朝左庶长修建的汉中古城垣,在今城东北二里。以后汉中城垣修葺史不断载。汉代,汉中城郭规模恢弘。“南郑大城(即郭)周四十二里,城内有小城(即城),南凭津流,北结环雉,金镛漆井,皆汉所筑”(《水经注》)。隋代,移址重建。据《读史方舆纪要》载:“隋炀帝大业(606—617)中,徙郡城于故城西南,临汉水”。人此城址定型。明清两代,大规模修葺汉中府城。据《汉南续修郡志》载,明、清时期对汉中城进行过十次整修。明太祖洪武三年(1370),汉中知府费震重修汉中城垣,高三丈(10米),上宽一丈五尺(5米),下宽二丈五尺(8.3米),周长九里三分(4.65公里)。建有四门及城楼,东名朝阳,南名望江,西名振武,北名拱辰。明武宗正德五年(1510),汉中知府东周以砖砌护城墙,同时,开凿护城河,河宽十丈(33米),深一丈八尺(6米),引山河堰水径流。此时,汉中城池兼备,更为壮美坚固。

1921年出版的《续修南郑县志》中的县城池图(今汉中市)

1884年一位传教士画笔下的汉中东门

1903年意大利传教士南怀谦来汉中教区传教,拍下的汉中城池南部一段

南怀谦拍下的汉中城池南部一段

1945年汉中西门

1945年一美国人在汉中城墙边(西门)

1932年弗兰克的爷爷拉着骡车通过汉中北门

1944年冬,汉中城墙外